公开课《人口迁移》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2017年6月18日,长郡中学青年教师王宇在高一年级1618班执教了一堂地理公开课,长郡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组地理教师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
公开课之后,所有老师在长郡中学教职工之家进行评课,田文新老师认为教师重点为是研究怎样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把基础的知识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它,理解它,应用它。再说大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用地理的观点看待世界。本课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王宇用举例子的方法,如考大学、旅游出国等充分举例提高了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动脑筋,对比,根据书中定义来分析这些实例,这信息输进和输出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深了,理解了掌握了。罗斯薇老师点评说这节课特别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把考大学,打工潮,难民,三峡移民等社会热点问题引进课堂。精心设计让简单的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学生兴致高涨参与面就广了,就很好的达到了教育目标。陈英老师点评说王宇充分利用多媒体,两张图片,给人以振憾,抓住了听课者的心,后面每一张都是精而尖的,很好的促时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发挥了现代化手段的服务性。教研组长周老师总结说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
现目标服务??翁蒙夏芙峡斓亟哟ブ氐隳谌?,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迁移》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人口自然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播放歌曲走西口。 介绍材料: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拔骺凇敝负颖闭偶铱谝晕鞯某こ茄叵吖匕?span>(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白呶骺凇绷髅癯背中?/span>300年. |
通过近代中国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引出新课。 |
(1)人口迁移的概念 |
师:首先需要人口迁移的概念, (展示)人口迁移: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师:①必须改变定居地(住所改变)②时间较长(一般1年以上)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行政区变化) 试一试:判断以下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原因: 到美国做交换生一个月,暑假去英国旅游一周,从长沙到北京定居。 |
通过概念解析与实际问题判断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 |
(2)人口迁移的分类 |
师:了解概念之后,按迁移的空间范围,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判断: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①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④ 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新大陆发现后,世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有哪三条?
探索:当今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概括出当今世界移民潮的主要特点。
师:表格总结:
|
教师通过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
讨论 |
根据国际和国内在历史和现代人口迁移的知识,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已知夏至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是83°,求该地的纬度。 |
合作探究解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①记者采访。让课前准备的5名同学上台表演下面的一段采访: 要求:学生甲扮演主持人,学生乙扮演记者,学生丙、丁、戊扮演移民。 学生甲:据统计,我市近年来迁入了不少的移民,那么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移民到我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有关记者的采访。 学生乙:你是从哪里迁来我市的? 学生丙:我是从四川来的。 学生乙:一个人来的吗? 学生丙:不,我全家人都来了。 学生乙: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我们这里来呢? 学生丙:我们那里农村人多地少,收入不高,所以跑到广东来打工。 学生乙:你来这里找到工作了吗?收入还好吧? 学生丙:我在这里承包了10多亩的渔塘,还养猪,一年收入比我们四川好多了。 学生乙(转向学生?。耗阄裁匆泼竦秸饫锬兀?/span> 学生?。奁┪沂枪笾萑耍ツ晡颐谴遄颖换鲁寤倭?,我们只好随老乡来这里安身。 学生乙(拍拍丙的肩膀):别哭,别哭,这里就是你的家。 学生乙:(转向学生戊)你呢? 学生戊:我是湖北人,因为三峡水库的修建,把我们的田地都淹没了,所以政府组织安排我分流到这。 学生乙:啊,原来这样,你来这里习不习惯? 学生戊:这里跟湖北的气候等各方面总体相差不大,我早就习惯了! 学生甲: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请大家讨论一下“影响他们三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四大因素,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通常,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个人生命周期的影响。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吸引人的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健康、心理因素、对事业的追求、对改造落后地区的责任感等。 教师给学生介绍“丁肇中一家搬迁”的故事:丁博士曾说自己的童年是一部难民史,不停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丁家的故事。丁肇中的祖籍故里是日照 ,1934年其父亲和母亲一起留学美国,1936年其父思念故土,独自回国在河南焦作工学院工作,同年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后来随母回国与父团聚,但由于战火纷飞,一家人四处辗转,终留在重庆。战后,母亲在国民政府任职留在南京,49年春季,丁肇中一家随国民政府迁居台北市。 1956年8月,丁肇中登上了飞往美国的客机,出国学习 。后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 故事读完后学生合作探究:①他们一家经历了几次人口迁移? ②分析每一次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因素”指哪些方面,并举例:三峡工程大移民是经济因素,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并让学生阅读课本21页“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增进理解。 |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学习,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愉快的气氛中,带着积极的热情,寻找新的知识点。同时教师也做到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