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探索交流:共筑化学教育新篇章
6月19日,项目组一行与明德中学的师生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项目式校本课程的深度对话。此次活动不仅为两校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更为化学课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强劲动力。
活动伊始,明德中学主持人向美晨老师以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向到场的项目组老师及本校师生表达了诚挚的欢迎,简要介绍了本次交流活动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接下来,明德中学的彭云武老师以《校本课程开展的现状与策略》为题,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分享。他首先介绍了明德中学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彭老师提到,明德中学已成功开设了《玩转化学》、《魅力化学》、《化学让生活更精彩》以及《化学大有可为》等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在高一年级每周二第八九节课定期开展,还巧妙地融入了学生社团《基元求知社》的活动以及校园科技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学生们在课程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更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彭云武老师进一步阐述了明德中学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主要策略。他强调,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课程能力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为此,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他也提到了规范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等,以确保教学质量与效果。在优化课程实施方面,彭老师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巧借资源等具体措施,如引入项目式教学、开展实验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彭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守住安全底线的重要性。他提到,在化学实验中,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岫ㄆ诙允笛樯璞附屑觳橛胛?,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同时,他也鼓励教师制定替代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在评价方面,彭老师提出了过程记录限时成长、多元评价工具箱、活动参与度记录表、成果展示与评价以及学习档案袋等具体措施,并鼓励通过课题研究、专业竞赛、论文发表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评价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后,明德中学的向秋梅老师结合校本课程《化学大有可为》进行了案例分享。她从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与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向老师提到,该课程秉持“明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理念,旨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与实施方面,她详细介绍了常规课、选修课以及校园科技节等多种形式的开展情况,并展示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优秀成果与作品。在课程评价与效果方面,向老师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用示范来引领、从多维去评价的重要性。她提到,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更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促进了自身的多维发展。同时,该课程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听过明德中学两位优秀老师的分享后,项目组老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陈巧玲老师详细介绍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项目的开展过程。她提到,该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引入项目式教学、开展实验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项目组荣耀老师、李晶晶老师和许潇老师则分别就《透明木材的制备》、《新能源小车》、《色彩化学》三门项目式校本课程的探索现状与问题反思进行了精彩发言。
许潇老师则介绍了《色彩化学》课程的独特之处。她提到,学生们在课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了解不同颜料的制备方法,并曾有学生研究了朴实蓝和沉毅黄的颜料制备技术。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绘制了长郡中学的?;盏任拇粗鼙卟?,将化学知识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对化学颜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荣耀老师提到,在《透明木材的制备》课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多次迭代和探索,从最初的设想、实验设计到实际操作,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一直陪伴在学生身边,给予他们启发与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学生们不仅成功制备出了透明木材,更在高考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许多学生还选择继续在化学专业深造。
李晶晶老师分享了《新能源小车》课程的探索历程。她提到,学生们在课程中经历了6次不同电池的探索,从最初的电池选择、电极设计到最后的电池包装3D打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学生们结合化学电极电势、超电势等大学知识,深入探索和理解电池设计中电流大小的优化过程,最终成功驱动小车并实现了电池包装的3D打印。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魅力与价值。
此次项目式教学探索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两校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为化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未来,老师们将积极探索新的项目式教学课程与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创新的机会。
(来源:化学教研组 陈巧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