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曾正平 辜美华 廖勇娟
长沙市长郡中学 410002
摘要:为了弥补我国目前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联动机制的不足,在探讨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实施意义及实施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模型,提出了三大子机制,并对其进行相关说明,这对深刻理解协同学的内涵与本质,以及完善中学体育、卫生、安全的协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
人类的生存,健康是前提,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源泉,而安全则是堡垒。无论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说,还是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角度来说,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外国教育教学经验的启发,我国在新体育课程编制中,提出构建以知、情、意并行推进的多元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安全等诸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是一个独立个体,互不影响,互不关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符合时代发展,更不能顺应现阶段教学形势,因此,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协调集成的管理机制。
1、 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管理的意义
1.1 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体艺卫司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将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起点。何为健康?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而要实现身、心、人际交往、道德的完好状态,仅靠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生活卫生,同时与其所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如此之健康,才所谓健康,才是人类所追求的健康。
1.2 缓解校园安全问题频发现象
近年来随着生态的恶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问题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给安宁的校园带来了挑战,如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雅安大地震、长沙一女生坠落下水道事件、校园门口的伤害学生事件等留下的惨痛教训。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与安全有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知识、生存技能等相对欠缺,无疑给我国教育敲响警钟。其实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掌握1-2种就生技术。而目前我国的教学中,安全、卫生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成为一个课程,仅仅是在学期中针对某个专题开展的知识讲座,没能形成系统化、体系化。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卫生、安全教育,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还能提高自我防身技能,更能学习有关卫生常识,这样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
1.3 符合未来人力资源需求
我国从“十一五”开始,基础教育慢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为了发展需求,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高标准的人才,关键在于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是一个特殊时期,学生良好态度形成的关键期,足以影响其一生。其实,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安全、健康不仅是在校期间的安全健康,而是一辈子的安全,学会规避危险的知识以增强抗危险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因此,做好这一时期的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工作,对于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生力量”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2、协同学之协同机制
协同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赫尔曼·哈肯提出的。是指一个开放系统中的子系统既存在自发的无规律的独立运动,又存在由于子系统之间固定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整体效应和联合效应,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是通过调整子系统的功能与运作,使各子系统相互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系统有序结构,提升现阶段教育体制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该协同机制以体育教学为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卫生知识、安全教育,并使其具备较强的组织性、系统性,避免相互冲突,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3、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
协同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其潜力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是要充分发挥它的潜力,首先就应该通过探究该系统本质的、内在的运作原理。
3.1 审视体育、卫生、安全教育运行状况
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协同是追求“1+1﹥2”的整体效应,想法是好的,但是所设置的机制能否实现这一美好归属,还需反观运行状况,包括学校教学目前所拥有的资源现状,即人、财、物在量与质方面的状况,以及学校教育现有发展水平,找出与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应达到的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效应。
3.1.1 体育卫生教育开展状况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课就是卫生教育的途径,但是我国目前中小学现有的师资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教学组织流于形式,开课率几乎较低,只有学校有关部门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卫生知识讲座,或校医组织的知识普及,这些都是毫无计划的,这些充分说明现阶段中学卫生教育开展深入程度、普及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3.1.2 安全教育开展现状
2005年关于安全教育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受过安全自护方面的教育的未成年人仅有不到5%的比例,未成年人中有较强辨别危险能力的不到10%。其实,我国曾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了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点,但其开展的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安全教育形式化。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不过是“浮光掠影”,没有实质性、系统性内容,有的甚至局限于少数的演练。第二,安全教育成就“安全管理”。中小学学期都会安排一次户外郊游学习的活动,但是有的学校由于害怕学生走出校园会出现安全事故,竟取消,通过这样的管理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第三,缺乏专业的教学资源。其中就包括专业的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就会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也就不大。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了中学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不顺畅,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开展没有专门的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都是“独占鳌头”、“各领风骚”。这样的教学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只有整合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体卫安工作的开展。
3.2 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与说明
3.2.1 构建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模型
根据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管理的意义,及其运行状况,可以构建出体育、卫生、安全协同机制的模型,如图1所示:
3.2.2 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模型说明
如图1所示,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大致可分为三大机制,即形成机制、实现机制、控制机制。
通过三方面的协同合作,来实现协同效应,获得最大价值。
形成机制,主要是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目标设置问题,要明确实现协同管理的动因。首先,加强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相关专门性法律文件的学习,逐步实现依法治教。加大对于相关法规文件的宣传,增强学校管理层的法律意识,不再局限于文件的形式,应付了事,而是落到实处,促进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全面开展。其次,管理层观念转变后,就要进一步在学校教师中明确该工作的重要性,更新教育观念,摆正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位置,促使学校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最后,学校管理层明确协同目标、各环节主要负责人,避免中学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工作无法统一执行。
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协同管理的相关制度、计划实施的步骤的制定,以及各环节要素的配合、协调保证学校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正常运行。首先,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法规文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责权分明。第二,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实施进度,按部就班的实施协同教育。其中包括学期中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都应该明确。第三,在运行操作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当出现问题时,启动协调机制,相关管理部门出面进行协调、安排,同时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强督导,避免方向迷失。第四,学校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相关要素要严格按照《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中小学卫生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等文件做好规划,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不能忽视资金的投入,做到城区、农村中学各方面教学条件均衡。
控制机制,这部分是作为协同机制的重要手段,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其中又包含了形成过程中的控制和协同效应实现的控制。形成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指制定相关的评估体系,对体育、卫生、安全教育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估,设置相关的评估指标。对于实施效果好的,就直接进入协同效应实现环节,也预示着任务的完成。而对于实施效果不佳的,则会进入信息反馈环节,寻找实施过程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再回到第二部分,修改相关制度,完善实施计划,重新实现协同,直到符合协同效果评估为止。
3.2.3 三大机制之间的关系
体育、卫生、安全教育协同机制的各子机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最终实现协同目标。形成机制是起点,实现机制是过程,控制机制是结果,环环相扣。形成机制是实现协同的前提部分,实现机制就是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各要素的整合,以及各部门的协调、督导、配合,进而保证整个协同过程有序、稳定的发展??刂苹凭褪?/span>“把关”,实践形成机制的理论意义,将其转变成现实。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