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与长郡学子赴瑞典交流之所想
2016年8月18日至31日,受学校委派,我和15位长郡学子赴瑞典Kristianstad的雪德伯特高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感受颇深。
我所交流的大学所在的城市Kristianstad位于瑞典的南部,它是瑞典第五大城市,人口大约十万。但在我们中国学生看来实则它更像个“村”,市中心商业区不过十分钟脚程就可以走到尽头,街道上车少人更少,一派萧瑟景象。除了市中心和学校区,更有随处遍布的草坪与树林简直令我很难把这里与“city”联系在一起。此外,小城极高的纬度导致这里温度凉爽。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瑞典城市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物价高昂,衣食住行一样也逃不掉,高得容不得自己任意挑选。一次20克朗(和人民币汇率约1:0.8)的公交车一度令我们不敢轻易出门。每日为了吃穿用度精打细算的经历是我们在(相对而言)物价低又选择丰富的国内所没有体会和想象到过的。不过这样“恶劣”的土地上倒是孕育出了一批真诚、热情又耐心的瑞典人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遇到的如邻居,如同学,如司机,甚至一个路人,都非常愿意为我们这些“异乡人”在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或与我们交流甚欢。我想这或许可以归因于瑞典号称世界第一的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的和谐与安定吧。
相对国内高中生十几门的繁忙课程而言,这里的课程强度对我们这些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工作量和学习到的东西很少。这里上课的方式很特别,基本上一次老师主讲的lecture,几天后的下一次课就会是相应主题的讨论课,讨论课有各种形式如小组讨论,或者分组做presentation之类。因此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需要看阅读许多老师布置的和自己寻找的相关文献,准备讨论课自己或小组讨论或演讲的内容。虽然在这个英语普遍如母语的瑞典参与讨论,对中国学生来说口语略有点压力,不过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讨论课,因为这种课的气氛很好,与国内课堂往往很formal的presentation不同,老师不会有很多硬性要求,同学们也大多比较随意,互相交流自己对讨论主题和阅读文献的问题和看法,非常open,虽然用中国的标准来说常常比较“水”,但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英语水平提高也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一起上课的除了来自长郡的高中学子外,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交换生,了解各国文化之余还有机会在各式各样的外国友人面前介绍中国的变化,澄清一些历史性的误解,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自豪。
作为交流项目之一的一个必备活动,就是和当地的教育部门领导的会面,在两个小时的会面中,我们和教育部门的领导畅谈了中瑞的教育差异以及对未来中瑞合作项目的憧憬。除此之外,长郡学生也和瑞典的学生做了一次关于中国文化的presentation。在此,我摘录一段学生的感受:我体会到了演讲的乐趣以及演讲的不易。随着钟声的响起,我们顿时意识到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一点。在瑞典学生的欢呼下,我们一个个上台准备预备工作。PPT被拷到了电脑桌面上。面对着几乎一千人,我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但是,在老师们同学们的热切目光下,我拿起话筒,十分冷静地开始进行介绍。
大家听得很认真,我诙谐地引起大家注意。介绍中国餐桌文化以及礼仪的确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笑容满面地上台、笑容满面地下台。之后,其他同学也讲了很多有关中国的文化。我想,这次出色的表现激励了我也让我更加执着于英语。
西方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先进的东西,而一些在中国认为不应开放的东西,西方世界会开放。例如女孩很热情,男孩说一些关于人体的艺术,这些都是允许的。西方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学生共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他们拥有极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学能力。我想,在文化和礼仪上,他们应该多多学习我们的;在教育和经济上,我们要借鉴他们的。
经过初到于雪德波特中学对教学方式和生活环境短暂的适应期之后,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凉爽宜人的气候条件,美丽自然的校园环境,和别具一格的半讨论教学模式所带给我的挑战,开始理解和欣赏这里人们慢节奏的生活态度,甚至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在充满欧洲文化特色与北欧风情的瑞典生活交流的时间里,除了在上课学习中体验和感受他们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校园文化,课余参观当地博物馆、城市地标,以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城市的游历也让我更真实而客观地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与社会特征,身为国人有我们的自豪,同时也有很多值得学习效仿他人之处。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交流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的经历更为我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素材,可谓受益匪浅。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