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期国旗下讲话】第三周:开拓眼界,提升素养
开拓眼界,提升素养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郡园道德素质教育
?
语文教研组 朱亮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高三语文组的朱亮老师。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中国人对于“德”的追求是与血脉紧密相连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常常在思考,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道德素养呢?
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相对比于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蓝本的说教式教育,同学们对以各项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育更感兴趣。于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诗歌诵读”“硬笔书法”“经典名著阅读征文”等比赛;以社团为单位展开的“澄池”文学社“文学之旅研学行”和“郡园”电视台采编播成果展示等活动,无不是我们长郡道德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2019年暑假,“澄池文学社”组织社员开展了“无问西东”研学行活动。最初,有些家长认为这不过是一个为期十天的“作文提高班”,却没想到,它将是影响孩子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学挑战营”。我们将“爱国”的精神核心作为德育教育的支点,定址云南,绕开网红打卡的风景胜地,选择了一条以西南联大为中心,串连滇越铁路、中国远征军等文史元素的路线。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座顶尖学府为规避战火,坚持学习而临时迁址、合并组成的联合大学。在这里既有胡适、闻一多、朱自清等博学鸿儒,也有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优秀学子,他们发扬“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和学,保持对国家民族前途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正义必胜的信念感,使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通过“见诸视野、发乎心灵、流于笔端”的研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提升文学素养,真正做到了“心忧天下”“善于求知”。
而此次研学行我们最深层的宗旨是“呼唤生命意识”。相信很多同学常常会感叹自己在书山题海中沉浮,日复一日过着雷同的生活,已经丧失了“热爱生活”的能力,更遑论“诗意地栖居”。但在这一路上,我们文学社的同学们却能呼吸着滇池的气韵、聆听着先烈的事迹、瞻仰着大师的风采,以满腔的激情点燃创作的火焰。在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普遍缺位的今天,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却通过短短十天的研学相处,不仅找到了内心的“桃花源”,并且学着欣赏别人的闪光点、寻找团队的合作方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及重视生活中的某些“无意义”……心忧天下、热爱生活、拥抱自己,这些就是贯穿在研学活动中最鲜活的“德育”。
有的同学说,假期我没有安排外出旅行的时间??!那如果不能走出湖南,就让我们走出校园吧!
“郡园”电视台是许多同学向往而又倍觉神秘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的电视人要学习拍摄素材、撰写文案、剪切视频、后期制作,还要采访人物、主持节目。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做电视人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应对师长们的质疑;在这里,他们接触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节目,遇见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在多元的文化冲突中,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坚定地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我们的“德育”融入了每一期节目当中,你看到了吗?
倘若连校园我们都出不去,那就让我们走出教材吧!
诗歌朗诵比赛中铿锵嘹亮的诗句、书法比赛里银钩铁画的作品、赏读《红楼》时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思索,都让道德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心灵深处的信仰。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职责应当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而道德素质教育更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蓖?,在这条“上下求索”的路上,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成为摇动你的这棵树,推动你的这朵云,唤醒你的这个灵魂吧!
用户登录